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,犹记得最初某宝在双11做活动的时候都是直接标折扣价格,我们只需提前看好,收进购物车,双11当天熬夜到0点,一键付款,然后坐等快递,简单粗暴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活动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,也越来越花哨,像什么组队盖楼、定金膨胀、看直播领优惠券、熬夜抢预售尾款、养宠物做任务......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在参加过活动的人里,我相信有不少都经历过“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优惠三块五”的尴尬遭遇。于是很多人高呼:希望某宝能够看清形势,放弃抵抗,别跟商家一起搞这么多套路,直接给优惠,多少就是多少,我们认。
那为什么呼吁了这么多年,某宝还是不愿意直接给优惠,而是非得每年都弄出一连串的复杂规则呢?
获客成本更低
比起直接给优惠,让用户干这干那,这砍一下,那助力一次,显然能显著地提高日活。
而我们知道,日活就是产品的生命线,因为经常打开才能抓住“顺手浏览和购买”的用户,某宝运用一系列复杂规则的目的,就是让用户通过各种方式经常打开它,就有更大概率顺手参与到双11中来。
这里节省下来的原本应该给各种渠道的推广费用,就能覆盖很大一部分的补贴。
正当地执行价格歧视
价格歧视并不是日常所说的歧视,而是一种价格差异,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、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,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。
举例:
小张和小李是买家,我是卖家。同样的一件衣服卖给小张和小李,小张最高接受1000元,小李最高接受500元。
如果我把这件衣服定价为500元,那么两个人我一共能赚1000元;如果我定价1000元,那么小张买了小李不买,我赚了一个人的钱还是1000元。
有一天,我改变了策略:衣服定价为1000元,但是早上六点就到店的人能抢到半价券。
小张有钱,为了睡美容觉无所谓折扣,所以还是花了1000元;而小李通过早起领券,花了500元。于是两件衣服我一共卖了1500元!
商家设立复杂的门槛是为了筛选消费能力不同的用户,这样富人和穷人的钱都照赚不误。
介意价格的人自然会拼命争取那些本来就预备补贴出去的折扣钱,而本就不怎么介意价格的人,又干嘛白白给他们这么多优惠呢?反正他们也会买。
所以结论就是:富人的钱能多赚就多赚,而穷人的钱是能赚就赚。
两头不误。
平台拉拢商家
如果只有一种工具,标下最低价,那么买家的做法就很简单,只需要找到同款下最便宜的那家店下单即可。
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某些商家卖脱销,而另一部分商家颗粒无收的断层情况,这明显不符合商家和平台的整体利益。
所以增加这么多复杂难懂的工具,是给商家提供了多样性选择,对买家而言,增加了他们的价格比对难度,避免价格过于透明。
在每家店的消费折扣策略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,买家要详细研究各家的打折策略后,再一一比对才能下单,这就太难了,可能最后消耗了大把时间,最终就真的只比随便选一家省下了三块五。
同时这种频繁比对和计算,还对买家的心智带宽造成了负荷,使他们的决策能力下降,再加上整个双11活动的气氛都会使人沉浸在“再不下单就没货了”的情境中,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。
平台又赚。
增加买家的沉没成本
最后,活动还增加了买家的沉没成本。
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看了很多店家的主页、广告、直播,还和朋友们一起做了大量的任务,最终获得了一张满300减200的消费券。
但是你想买的东西只有180元,你想了一下,不可以让这些天的努力付诸东流,于是添购了500元的单,是不是不知不觉就超预算还觉得自己占了便宜?
活动越复杂,买家前期付出的就越多,最后就越不容易放手“到嘴的鸭子”,这就是人性。